椰枣-阿拉伯重要文化的一部分

枣椰树在阿拉伯国家随处可见,从古至今,其果实——椰枣在阿拉伯人的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对阿拉伯人来说,枣椰树堪称“阿拉伯民族之树”,其树干高大挺拔,树龄长.易于种植,能承受恶劣的自然环境。枣椰树浑身是宝,果实可作粮食食用:树干、树枝可用来盖房或作燃料;其纤维、叶柄、叶都能利用,可编制成各种日用品。古时,阿拉们人把枣椰树的叶柄当纸用(阿语中的报纸与枣椰树叶柄一词同词同形,今日的“报纸”一词或许就源于此)。枣椰树的果实椰枣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阿拉伯人的主食之一,早餐与待客时必不可少。因此,古时枣椰树就受到阿拉伯人祖先的重视,早在古埃及法老时代,神庙的墙壁上或石柱上都雕刻有枣椰树和树叶的图案。古巴比伦人用枣椰树和枝叶装饰诚市大门、庙宇走廊和国王御座。他们尊奉枣椰树女神,在其双肩插上枣椰树的枝叶,硕大的枝叶低垂,像长上了翩翩欲飞的翅膀。用楔形文字写成的文中纪录了枣椰树的70多个品种和不同产地。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里甚至有保护枣椰树的法律条文,如砍伐一棵枣椰树,罚半个银币,这在当时是很高的罚金。源于西亚的基督教、犹太救的经典中都有有关枣椰树的章节。《犹太法典》中曾多次提到枣椰树。据说伊萨(耶稣)在进入耶路撒冷时曾双手捧着象征和平的枣椰树的幼苗。贾希利亚时期的阿拉伯人以椰枣为偶像.先将椰枣压成“枣砖”,再将其雕刻成神像,顶礼膜拜。

椰枣
他曾对妻子说:“阿伊莎,家无椰枣,全家挨饿。”他本人曾依靠“两黑”(椰枣与水)生活了两个月。阿拉伯历史上有许多关于椰枣与枣椰树的神话传说,历代的阿拉伯文人咏枣椰树和椰枣的诗文很多,如将枣椰树称作“沙漠中的新娘”,甚至形成了一个名叫“椰林文学”的流派。今天,一些阿拉伯国家的钱币上、国徽上都印有枣椰树的图案(如沙特),还有一些国家有“枣椰树节”。伊斯兰教产生后,对枣椰树的褒赞有增无减。《古兰经》中有21节经文都谈到椰枣和枣椰树。《古兰经》描绘的天堂美景中,椰枣占有重要位置.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关于如何买卖、食用椰枣的具体法规。先知穆罕默德曾多次赞誉枣椰树,肯定椰枣对人体的益处。他说,每天早晨吃7个压制后的椰枣,一整天都不会中邪毒。

椰枣在阿拉伯人心目中不仅是一种食品,而且是吉样物。沙特希贾兹地区的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因此该地区的椰枣最为珍贵,甚至带有某种神圣色彩,去麦加朝觐的人带回来的礼物中少不了希贾兹地区的干椰枣。人们将希贾兹地区的干椰枣穿成串,挂在孩子的脖子上,以求吉利。俗语说:“吃了椰枣,身心健康”,古代阿拉伯医书上有关于椰枣治病的秘方。直到今天,沙特政府每年都要挑选上好的椰枣,免费分送给世界各地的穆斯林。面积只有700平方公里、人口60万的巴林国,就有枣椰树100万棵之多。

1、比喻美味佳肴,如谚语“椰枣加油脂是上好饭食”。“黑奴(跑了)用椰枣就能捉住”,意为奴隶逃跑了,只要用他喜爱的椰枣就能把他吸引回来。“研究结果表明,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褒贬态度主要取决于该事物在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枣椰树对阿拉伯人生活的重要性使得阿拉伯人对它有种特殊偏爱,他们把许多美德赋予枣椰树,如高大、正直、坚定、慷慨、无私奉献……几乎包含了汉语中的松、竹、梅”的全部象征意义。阿拉伯诗句“要学枣椰树,高大不记仇。投之以卵石,报之以佳果”。如“年轻人看起来像枣椰树一样高大,却不知其内里如何”,这句谚语以枣椰树为正面形象,对照、批评那些华而不实、表里不一的年轻人。“比挂满果实的枣椰树还慷慨”,以枣椰树来比喻慷慨。“两旁种着枣椰树的路是最好的财富”,如“找不到青草,能得到一片枣椰树叶也心满意足了”,这句谚语以枣椰树比喻财富,说明枣椰树是古时阿拉伯人财富和生计的象征。阿拉伯人还常用椰枣比喻生活中的事物、道理,用法较多,如:

2、比喻甜蜜、美好事物:如“每个求婚者的舌头上都有一颗椰枣”,即“求人者的嘴甜”。“白的不都是油脂,黑的也不都是椰枣”,其意对应于汉语中的“闪光的并不都是金子”。“乌鸦最识好椰枣”,其意比喻“识货的行家”。“他得到了乌鸦嘴里的椰枣”,比喻某人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即“称心如意”。

3、比喻微小的事物:“一颗椰枣加一颗椰枣是一堆椰枣”,意即“积少成多”。“他甚至连像椰枣核上的小孔那样大小的东西都没有”,即“他身无分文,一贫如洗”。

4、在阿拉伯文学作品中常将椰枣与火炭对举,两词分别表示善与恶,好与坏.其原因在于,椰枣令阿拉伯人喜爱,而火炭除了能煮烤食物外,是生活在炎热沙漠中游牧人最讨厌的东西。这两个词在修辞上还构成了谐音(“塔姆拉”、“加姆拉”),如谚语“如给你兄弟一颗椰枣,他若拒绝,你就给他一块火炭”,其意思对应汉语中的“敬酒不吃吃罚酒”。“手中无火炭,口中无榔枣”,其意思是指某人已是“一无所有了”。“我若说椰枣,他则说火炭”,比喻二人兴趣爱好不一样,类似汉语中的“萝卜白菜,各有所好”。

5、阿拉伯的有些以椰枣作比喻的谚语包含了地域乡土文化。如彦语“比巴士拉的椰枣还便宜”,说明巴士拉盛产椰枣。“往巴士拉运椰枣”和“如同贩枣到巴格达的人”这两句谚语都表示“多此一举”,因为这两个地方都以盛产优质椰枣而闻名。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