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吃三百颗椰枣

  中国人知道椰枣,好象跟伊拉克有关,还引发了一次肝炎的流行,具体情况查无对证,不敢乱说,但到了苏丹,看到商店里卖的椰枣糕椰枣糖,还是不敢去尝试。

        有一天经过市场,看到水果摊上挂着一种没见过的水果,乍一看以为是枇杷,黄呼呼的,椭圆的果实和树枝都是黄色的,带着蜡质的光泽,象用塑料做的假水果。停下车一问,原来就是椰枣,新鲜的,用手捏捏,硬得很,这种新鲜的该和肝炎没关系了吧,于是买回去吃,咬到嘴里咔嚓一声,带着点淡淡的甜味,然后连续地咔嚓咔嚓,象是在嚼带甜味的木头,果然是沙漠里的水果,没什么水分。而且最特别的是吃起来有些涩,到后来牙床和嗓子都被涩麻木了,不由得后怕,怕吃出个好歹来。

        后来才知道,是我不会吃,应该把它洗干净,装在塑料袋里密封,等慢慢变成不那么好看的深褐色时,椰枣也变软了,黏糊糊,这时再吃,只会奇甜无比,而不会涩了。道理很简单吗,咱们国内的柿子不也是这么个吃法?不过也不怪我,想象一下,如果你从来没有见过西瓜,突然在你面前放上一个,你怎么知道该吃外面绿色的皮哪还是里面红色的瓤子?

         阿拉伯人爱吃椰枣,这是一种典型的阿拉伯水果,盛产于中东地区,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是因为树象椰子树,而果实象枣,果实被叫做椰枣,树却叫枣椰树,两个词正好相反,这是当年中学世界地理考试最爱出的一道难题,请问中东盛产的水果叫什么?是生长在什么树上的?一题两问,句句是套,搞不好就混了。我在很重要的一次考试中混了这两个词后痛定思痛,开始对椰枣和枣椰的叫法有了怀疑,这是典型的中国语言文字的结构方法,难道英语里甚至阿拉伯语里也有这样的构词原则?现在看来果然如此,英语里管这玩意叫DATE,树和果实都叫这个名字,最初的翻译者,显然是显示了一把高手风范,却因此影响了一个有为青年的一生(也许不止一个哪!)。

        除了生吃以外,阿拉伯人用椰枣来制作糕点和果脯,据说都很甜,但是改天换地的中国人来了,很快研究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吃法,一剖两半,丢掉枣核,拿它烙饼蒸馒头,还没出锅就有了种甜甜的香味,引得不少阿拉伯人伸长了鼻子,感叹中国是个饮食大国。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