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枣的故事-莫言讲椰枣
椰枣的故事-南海网博鳌3月23日消息(南海网记者 陈丽娜) 3月23日,2016博鳌亚洲论坛上,首次参加博鳌论坛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成为全场关注的“新面孔”,擅讲故事的莫言一样是旁征博引,从童年时一枚小小的椰枣开始,一直讲到了“高大不记仇”的现代亚洲精神。
在当天一场名为“多彩文明与亚洲新活力“的主题论坛上,这位低调而沉默的作家一入场就被各路媒体的镜头团团包围。论坛开始后,在回答主持人白岩松抛出的“如何看待文明多样性”这一宏大话题时,热爱讲故事的莫言坦言:“讲理论、抽象的东西不是我的特长,我讲一个小故事,一个亲身经历”。
莫言回忆,上世纪60年代的时候,我一个叔叔在县供销社工作,当时的供销社工作是很了不起,可以买到很多一般老百姓买不到的东西。我叔叔买了一包伊拉克的椰枣来孝敬我奶奶,我奶奶当然要分一个给我吃。所以我认为我60年代吃的椰枣是地球上最美好的食物。味道在我的记忆当中留存了几十年,以至于后来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时候,当时我在作家班学习,我们同学分两派,一派支持美国打伊拉克,一派反对美国打伊拉克,我非常坚决的站在反对战争的行列里面,因为我怕美国的飞机大炮把伊拉克的椰枣树毁了。我当时记得吃了椰枣充满幻想,把种子埋在我们家的菜园子里,很久都不发芽。我叔叔说,这个椰枣在制作过程中已经高温蒸煮了,煮过的枣子不会发芽。
莫言说,前两天因为来这里要做8分钟的演讲,我就想从椰枣谈起。我女儿说太简单了,拿起手机要了快递,上午9点发信息,下午3点送了一包椰枣过来。当然不是伊拉克产的,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产的。我盼望了几十年的东西在几个小时就重新来到了我的口边,当然味道远不如我记忆的味道好,但是我感慨万千。原来吃一个想念了几十年阿拉伯的椰枣竟然如此简单,一个短信就解决了。我想在一个椰枣后面有多少人付出了劳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人把椰枣树栽培出来,摘下来,制作出来,然后通过外贸达到中国,再从中国分拣到我手里。一包小椰枣,可以看见中国在互联网时代和世界如此密集和快捷的联系,由此让我想到任何一种商品的交流从来都是文化的交流,椰枣背后是一种文化。
“在看来,通过互联网他得到椰枣,在网上搜索关于椰枣的消息,才知道椰枣在阿拉伯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阿拉伯谚语说椰枣树是妈妈、姨妈、姑母。阿拉伯诗歌里面讲要学习椰枣树,高大不记仇,投之以卵石,报之以家果,这不仅是阿拉伯人的民族精神,也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想未来亚洲文明对话应该学习椰枣树的精神,以德报怨,这样亚洲能不和平吗?世界能不和平吗”?
顿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论坛结束后,莫言婉拒了媒体的采访。等候在一旁的助手迅速上前,几乎是一路小跑地带领莫言径直奔回酒店。